[宁波医器协会]发表于 2017-01-25 10:17:09 阅读次数:397 次
近日,记者从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家庭医疗保健器械展览会上了解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已达到4063万人,大部分老年人有康复需求。而目前需要康复治疗的人群中,超过4/5均无法及时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
据业内专家透露,中国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包括关节炎的治疗,有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医疗器械领域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之一。关节炎在老年人中多发,患者数正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而增加。
2016年10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需求人数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该意见提出,到2020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
世界著名的人体关节生产企业——捷迈邦美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副总裁李永明说:“我认为,从骨科来讲,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是大关节置换,包括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置换;目前总体来讲,美国的人口大概是中国的1/4左右,美国一年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置换大概有90万例,而中国只有40多万例,这说明中国还存着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老龄化加重“关节危机”
根据一个最新的回顾性研究,我国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24.62%(约25%),即40岁以上的人中,每4人中就有一个人患骨质疏松,患病人群高达1.4亿人。
据记者了解,骨质疏松常常导致骨折,且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再骨折的发生率也较高,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率达20%。
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由骨质疏松导致的相关医疗费用将超过125亿美元,到2050年则会增长20倍,达2647亿美元。
除了骨质疏松之外,骨关节炎也是中国老龄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50%,75岁以上人群中高达80%,其发病率远超心脑血管疾病,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永明表示:“在中国,以膝关节为例,很多患者到了疼得无法忍受时,才会选择去做膝关节置换;而髋骨骨折后,患者常常在家进行保守治疗,而不去医院进行外科治疗,这种现象在中国农村尤其严重。”
以美国为例,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并非来自70~80岁这一年龄段,而是50~60岁,在这一年龄段做手术,在未来20~30年之内都可以享受比较健康且能够自理的生活。
李永明坦言:“老龄化与人体关节置换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相关,患者需要在恰当的年龄进行手术,这样一来,手术的方法比较简单,器械也比较简单,而且康复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活质量也有比较大的改善。”
二三线城市成新兴市场
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国有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
作为专业的人工关节生产商,提供适合中国患者特点的人体关节,一直是企业重点关注的战略,李永明认为:“三线城市的患者可能对医疗费用负担比较敏感,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这部分患者的需求。我们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能够自主研发一些更适合中国患者的产品。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成熟市场,患者相对更关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这方面我们通过持续不断地将国外比较成熟的产品引入中国,并实现本地化,使普通病患能够更多地享受国外成熟、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李永明坦言:“我们希望实现100%国产,但从目前来看,一些高精尖的人体关节100%国产依然不是很现实,毕竟人体关节对于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尽量通过国产化服务更多的患者。”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的顶层设计下,十分重视包括人体关节在内的康复器具发展。
此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表示:“我国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基本治疗性康复辅助器具逐步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对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基本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给予补贴,完善康复辅助器具工伤保险支付制度,合理确定支付范围。同时,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创新产品设计,将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纳入保险支付,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支持康复辅助器具消费。”
据记者了解,我国针对康复辅助器具的消费支撑措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伤人员的康复辅助器具已经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二是北京、上海、深圳、宁波等地区已建立贫困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补贴制度;三是部分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已纳入报销范围。
在人体关节置换方面,医生的参与很重要,李永明强调:“骨关节置换的成功需要考量三个同等重要的要素,第一,产品本身是否过关;第二,医生的手术技术、手术方案是否成功;第三,病人的康复治疗能否到位。只有三方的水平都达到,才能给患者提供好的治疗结果。” (摘自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