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行业信息

医械并购平台化,谁会成新龙头?

发布日期:2017-02-24         浏览量:995

[宁波医器协会]发表于 2017-02-24 16:46:22 阅读次数:249 次

    近两年,医疗器械行业并购十分火热。近日,鱼跃医疗以8.6亿无收购中优医药61.62%股份完成交割。信达证券分析师认为,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与慢病相关的家用医疗器械对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慢病检测医疗器械成为刚性需求。鱼跃医疗作为一家提供以糖尿病管理服务为切入点的慢病管理专业医械公司,产品链不断延伸。

                                  

    国内外并购火热

    2016年,投资和并购交易非常频繁,出现了动辄过亿元甚至百亿元的交易额。在国际市场,日本佳能以62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东芝的医疗系统子公司。东芝医疗系统主要从事核磁共振成像仪(MRI)、X射线检查仪等医疗器械的制造销售。雅培制药公司则宣布以大约2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医疗设备制造商圣犹达医疗公司(St.Jude Medical),以加强其心脏和神经系统设备业务。据传闻,赛默飞世尔科技计划以300亿美元收购全球基因测序仪龙头企业illumina。

    再看国内市场,除鱼跃外,1月6日,安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宣布,康桥资本已投资2500万美元完成了对安瑞医疗的重组,并成为控股股东。2016年底,润达医疗拟以3.1亿元收购北京东南悦达医疗器械60%股权。11月,凯利泰通过资本运作布局医疗器械流通行业,收购销售渠道,为公司其他新产品的市场投放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在医疗器械销售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宝莱特于去年6月30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拟募集资金2.7亿元,用于“收购挚信鸿达40%股权”“收购常州华岳 60%股权”“天津、南昌血液透析耗材产业化建设项目”等。

    国药励展发布的《2016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投融资蓝皮书》显示,国内企业的兼并收购大潮即将开始。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的数量都远远大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普遍规模小、领域单一,未来在监管、运营、融资、营销等各方面的准入标准会因为巨头的崛起而越来越高,对小企业形成挤压。因此,企业主动抱团和被动地被收购都是必然的趋势。

    据了解,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成为医械领域投融资的主力。实际上,众多的上市公司已经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并购基金,有的还依靠自身在当地的积累,开始建设孵化器,让创新企业分享自己的注册、生产和流通资源,但目前大家都处在摸索的状态,很多企业还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融资参与方式。

    国内医械企业出海并购热度也在发酵中。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分析,近10年来,中国企业整体海外并购持续升温。医械企业海外并购多数出于两种原因:其一,通过海外并购弥补技术差距,以迈瑞为例,2013年收购美国Zonare公司,目的是获取其高端的超声技术来弥补现有产品的技术缺口。其二,通过海外并购扩张全球市场,如三诺生物2016年初完成对尼普洛诊断的并购,通过该并购获得标的全球销售网络,尤其是美国的销售渠道,这有助于三诺将其产品打入全球市场。

                                  

    平台化发展是主流

    业界分析,本土并购依旧是活跃的重点。企业通过并购不断扩充产品线、扩张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转型。而且,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强劲。

    申万宏源分析认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子领域主要包括IVD、高值耗材、医疗影像中心、肿瘤治疗中心、医疗机器人和家用器械。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众多,但极易触碰天花板,多数细分市场规模在几十亿元左右,平台化发展将是主流。罗氏、美敦力等国际巨头均通过并购壮大。在国内,医械并购案例大幅增加,从同类产品并购、产业链并购到平台化收购,行业整合大潮已经到来,新的龙头企业将不断产生。

    德勤研究分析认为,在医械设备领域,传统的设备制造行业竞争已经越加激烈,在新环境下,衍生出一些新的模式。从“设备制造商”到“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企业从最初仅制造治疗某一种类疾病的设备,慢慢发展到制造一系列治疗这种疾病的设备,再到投资其他与该种疾病有关的医疗机构,最后完善一系列产品线,成为该疾病的治疗设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穿戴产品的问世,在医疗设备行业,也演变出了“硬件+软件+云服务”的智能穿戴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企业自己研发生产的能够随时了解并向云端提供用户信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依靠移动医疗等大数据平台,分析采集用户数据,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产品和新技术无疑可以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但企业不应盲目追求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价值链整合和可持续发展性,即能否取得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的突破、建设自身的产品与技术研发平台、相关领域创新人才团队的建立及研发、质量控制与经营售后体系的建立。”

    该负责人以联影为例,“我们花了2~3年时间完成了产品研发平台的建立,并推出了1.5TMR、16层CT等第一批产品;这个平台的建立明显缩短了我们3.0TMR、128层CT等新一批产品的研发周期。” (摘自医药经济报)